媒体聚焦

《人民网》【沿着足迹看变化】中国科大:奔向科技创新的“星辰大海”

2022/4/27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

俯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。中国科大供图


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“墨子号”成功发射、量子保密通信“京沪干线”正式开通、“祖冲之号”超导量子计算机原型机成功研制……

近年来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创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,这背后,是一个又一个创新人才的踔厉奋发、笃行不怠。

今年刚满30岁的贺羽,别看年纪轻,但在他24岁的时候,就联合创办了国仪量子(合肥)技术有限公司,主要致力于量子精密测量、量子计算等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。

对于贺羽来说,振兴国家科学仪器产业既是国家的需要,也是个人的追求。

创业这么多年来,让贺羽感受最深的,莫过于创新氛围越来越浓厚。“我是做量子精密测量仪器的,现在越来越多的身边小伙伴投身于量子领域,有做量子通信的,还有做量子计算的,整个量子产业链逐步得到完善。”贺羽说。

创业阶段,贺羽边学习边实践,在他的带领下,公司先后研制并推出“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”“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”“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”等多款产品。

让他颇感自豪的是,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应用也从实验室走了出来,应用十分广泛。在医疗领域,高分辨率医学成像可检测出单个癌变细胞,可用于疾病早期诊断;在科研方面,可以解析单个分子的结构,为新药研发提供更好的基础;还可以对新材料发现、超导研究等领域起到很大推动作用。

细数起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,被冠以“理工男”的贺羽头头是道。

“过去一款仪器从实验室到试验田再到大市场,至少要10年时间,而现在,从技术研发到客户终端,快的话只需要2年,成果转化的速度远超出我们想象。”贺羽形象比喻道,这就好比过去走的是乡间小道,现在开始走上了高速公路,而且道路越来越宽。

和贺羽一样,同样毕业于中国科大的荣星,早在大三的时候,就接触了量子力学。这对当时的荣星来说,就是一个未知领域。

“读研的时候做实验,当年是要仪器没仪器,要样品没样品,科学仪器都在国外,花钱也未必能买得来,科研条件就是一个难字。”荣星感慨道,核心技术买不来。

正是为了争那一口气,近年来,荣星专注自主研发磁共振核心技术和装置,完成了不同波段脉冲顺磁共振谱仪的研制,用户包括中科院化学所、清华大学、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等科研院所。

上学在中国科大,工作同样在中国科大的荣星,如今已经是物理学院的一名教授。

近年来,中国科大引育并重,深入实施“学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”“青年创新促进会”“仲英青年学者”等支持计划,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、当主角。2016年以来,学校新增各类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307人,现有高层次人才569人。

可以预见,伴随着一批又一批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,一拨又一拨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,中国科大正加速奔向科技创新的“星辰大海”。

(责编:关飞、张磊)

http://ah.people.com.cn/n2/2022/0426/c227131-35242656.html


返回上一步
打印此页
[向上]